最近广州这天气啊,闷得人只想往空调房里钻,我每天下班路过那些KTV门口,总能瞅见“诚招公主”的牌子,红彤彤的,挺扎眼。说实话,我以前对这事儿挺模糊的,觉得不就是陪喝酒唱歌嘛,后来自己朋友里真有干这行的,才慢慢明白,这背后的事儿,比想象中复杂多了。


我朋友阿玲,就是在嘉年华KTV上班的。第一次听她说起工作细节,我挺惊讶的。她说,其实“公主”也不是啥公主,就是个代号,主要是负责陪客人喝酒、聊天、唱歌,活跃气氛。但具体操作起来,花样可多了。比如吧台那块儿,是她们待得最多的地方,客人一来,就得笑脸相迎,递酒倒水,还得会来事儿,知道怎么跟人搭话。有时候客人喝多了,情绪上头,她们也得陪着笑脸,哄着,不能真发火,不然客人走的时候甩脸色,影响下次生意。
印象最深的是她跟我说过一件事。有次有个客人喝高了,非要她“陪”去洗手间,她说当时心里其实挺害怕的,但面上还得装得自然,跟着他去了。回来之后,她跟我说,那种感觉,挺别扭的,但又觉得,总不能真不依着吧,不然这顿饭就白干了。她说,其实她们大部分时间挺累的,不是身体累,是心累,得时刻绷着神经,知道什么话该说,什么话不该说,什么客人能应付,什么客人得“供着”。
听她说完这些,我就在想,这“公主”俩字,听着挺光鲜,但实际干起来,哪是光鲜那么简单?这背后,其实是一种挺微妙的社会关系。你想想,现在夜场消费,很多是生意应酬,客人喝高兴了,生意就好谈。这时候,“公主”就成了那种社交的润滑剂,她们的存在,让气氛不那么尴尬,让客人的酒喝得更畅快。但润滑剂归润滑剂,人还是得有底线吧?这种工作,说白了,就是拿身体和情绪去换钱,而且这钱,还不一定赚得安稳。
说到这儿,我又想起广州这边的一些文化。广州人嘛,做生意比较讲究人情世故,饭局、酒局是常态。KTV这种地方,就成了很多生意人“联络感情”的场所。所以,“公主”这种角色,在广州的夜场里,需求量其实挺大的。这背后,其实也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——在商业社会中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有时候真的挺复杂的,甚至有点扭曲。
但话说回来,对“公主”这个群体,我其实挺复杂的。一方面,我理解她们的选择,毕竟生活不易,能找到一份工作,养活自己,已经挺不容易了。另一方面,我又觉得,这种工作,对她们来说,压力挺大的,尤其是心理上的。她们得时刻保持微笑,得应付各种客人,还得忍受一些不尊重甚至骚扰。坦白说,换做是我,我可能真的做不到。
所以,每次看到“诚招公主”的牌子,我心情都会有点复杂。一方面,我知道这背后是一个群体的生存方式;另一方面,我又觉得,社会是不是应该给她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?至少,不能让她们的工作被简化成“陪酒”这么一个标签。她们也是人,有自己的喜怒哀乐,有自己的尊严和底线。
我朋友阿玲后来也转行了,她说受不了那种压力。她说,虽然在那边赚过一些钱,但那种感觉,挺磨人的,让她觉得挺没意思。她说,现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,虽然钱没以前赚得多,但心里踏实多了。
其实,每次跟阿玲聊起这些,我都会想,这“公主”现象,到底是怎么来的?是市场需求太大了?还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太单一了?又或者是,我们这些旁观者,是不是应该少一些猎奇,多一些理解?
嗯…可能吧。反正,每次看到那些“诚招公主”的牌子,我都会想起阿玲说的那些事儿,想起她脸上那种又疲惫又无奈的表情。然后,我会默默走开,心里琢磨着,这城市里,到底还有多少像阿玲这样的人,在为了生活,在扮演着那些不属于她们的角色。
